外貿其實不是一個人在戰(zhàn)斗。
我是外貿業(yè)務員,好不容易開發(fā)了一個客戶,結果遇到了大爺工廠,交期那叫一個漫長,客戶催了十遍八遍,我解釋得嘴皮子都干了,各種形式的sorry都講完了,能給的折扣能送的東西都送了……結果一單下來客戶還是飛了,本來就是試單利潤很低,費盡心思也沒賺到什么錢。 我真是很難過、很無力、很挫敗。
這種情況可能很多外貿人都遇到過。
以前在外貿公司,同事之間流傳著一句話:“沒有訂單是等死,有了訂單就是找死”。
總之,做外貿的人,固有一“死”。這里講的便是外貿業(yè)務員在與工廠之間的博弈中,所處的兩難境地。
如果用“西天取經”來形容斬獲一個訂單的話,可能有些夸張,但細細想來,也不為過。從最初的詢盤、復詢、反復的議價、打樣、驗樣,到最后的訂單達成,收到訂金,一個訂單終于告一個小小環(huán)節(jié),但也迎來最考驗合作品質的一個階段——交期。
順利交貨當然皆大歡喜,但一不小心,就面臨貨期延誤,收尾款困難,以及最讓外貿業(yè)務員痛心疾首的翻、單、無、望?。。?/strong>
本來試單就屬于單量小,利潤低,摩擦多的磨合期,交期的延誤極有可能讓之前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。
那么,對于交期這個問題,如何更準確地告知客人呢?接下來,我們一起分析一下,未能更好把握交期的原因以及破解方法。
比較常見的情況有幾下幾種:
1. 業(yè)務員不熟悉工廠的配合度,在最初報給客人交期的時候未預留緩沖時間。
這種錯誤以新業(yè)務員最為多見。
比如,客人在確認單量后,業(yè)務員跟工廠核定交期,預估為15天出貨,便直接將此時間報給買家,而事實上很多工廠在生產的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,會導致時間至少有兩到三天的延誤,這種情況下外貿業(yè)員便非常的被動了。
在此,建議在將交期報給買家之前,多方面了解工廠在交期方面的配合情況,即使是一直配合很好的工廠,也要給自己留出五到七天的緩沖時間,一方面,不會失信于買家,另一方面,跟工廠的溝通中也把握了主動權。
2. 上游環(huán)節(jié)即備料等時間拉長導致的交期拖延。
這種情況主要見于非常規(guī)產品的備料。
如顏色方面的更改,或是功能上的調整,需要新采購原材料,而前期在核算交期時,并未考慮到這一因素,以致馬上上線生產大貨,采購那邊才反饋出,原材料的采購時間需加長時日,而此時,客人訂金已付多天, 交期近在咫尺。
如果這時去反饋交期上的延誤,客人勢必會“浮想聯(lián)翩”:“怎么這時才告知我交期的問題?”“是不是接到大單了,把我的產品推后生產?”“我的訂單出現(xiàn)什問題了?”“是不是遇到騙子了?故意拖延我”……
最后客人的想象力無限發(fā)散,根本停不下來。畢竟他遠在他鄉(xiāng),眼見不到,手摸不著,只能發(fā)揮自己的想象力了。
這種情況下的訂單,就一定要提前跟采購溝通原材料的采購時間,及后期的生產時間,且要隔三差五就追蹤一回,保證一切在自己控制之中。
這樣出現(xiàn)問題才能第一時間反饋給客人,保證自己和客人的“知情權”。
3. 打樣時一切妥妥的,誰知大貨生產出來的產品次品率高,功能不完善等。
這種情況在新產品大貨時經常遇到。
這種在交期上的延誤一般都是相當久的,也是比較難意料的。所以一旦問題出來,一定要馬上跟客人溝通匯報,盡量附上圖片,并馬上制定解決方案,告知客人延誤后的準確交期。
正常情況下,客人是會理解的,畢竟,質量才是第一位,而新產品的生產中所出現(xiàn)的問題誰也不想。如這種情況下,一切處理妥當,沒準很快就能接到翻單。有時,問題的處理和解決也是客人對工廠的一種考察。
4. 跟客人報交期時,忽略了節(jié)假日。
比如,春節(jié)假期中生產的中斷勢必會影響交期,而除了國家的法定假日導致的生產落后外,一般在開年后很多的外貿工廠還會遇到“用工荒”,這時的產能與往常便不能同日而語了,加上一般過年期間的訂單積壓,“兩座大山”使得工廠在過完年的近一個月內都難以恢復元氣,而這些因素在最初給客人預估交期時一定要考慮到,不然訂單一延再延,與客人的二次合作必將難上加難。
5. 意外情況。
除了上面介紹到的幾個比較常見的影響交期因素之外,還有一個也不得不跟大家提一下,雖然遇到的機會不是很大,但絕對讓人防不勝防,那就是海關查柜。
之前從事外貿的幾年時間里,從未遇到過,但近期在跟進買家出貨時,同一天兩個貨柜被查,買家的運氣也著實“太好了”點。尤其是付款方式為L/C時要格外注意由此引起的交期延誤,以免前面的一切努力功虧一簣。
不過,根據后面跟貨代的溝通和自己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遇到查柜,也是有跡可循的。如提前做柜,留出充足的報關及排隊查柜時間,另外就是所提供的報關資料一定要真實,不要存在僥幸心理:裝箱單(箱數、重量)與實際相符,吊牌無仿牌或是名牌產品要有授權,品名齊全等等,這樣即使是真的拆柜,也能順利通過檢查。
總而言之一句話,能避免的交期延誤盡量去避免。而實際生產過程中一旦真的確認交期出了問題,一定要第一時間核算出準備的交期,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客人反饋,不要過多解釋,不推責任,且在溝通交期問題時給出解決方案,同時緊把質量關,不要因為趕交期而忽視了質量的控制。
多管齊下,相信我們的外貿之路才能越走越寬!